关于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从10月中旬开始,常委会组成两个调研组,分别由常委会领导带队,赴大渡口等7个乡镇对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与所到乡镇人大主席、分管领导、驻乡镇县人大代表、村干部代表、农业企业或大户代表座谈,征询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健全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基本建立。为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县政府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和人工增雨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地方发展总体规划,组建了15个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配备了气象信息员,并于每年初与各乡镇签订《东至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责任书》。
2.加强协作,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加强。县气象局与农业等部门建立了联合会商工作机制,开展跟踪式调查和服务,并利用安徽农网“江淮行”等活动,与农业技术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对面交流,利用手机APP与省农网中心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田间会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
3.强化培训,队伍能力不断提高。定期召开信息员培训会议,建立工作交流QQ群,及时修订“乡镇气象信息员工作规范”等考核管理办法,对乡镇气象信息员给予适当补助,对工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气象信息员能够做到第一时间传播灾害性天气预警和农事气象信息,并通过气象信息员QQ群上传灾害性天气的实时录像、图片资料和灾情信息,为灾前及时预警、灾中及时收集、灾后定量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有效提升了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范应对水平。
4.精准高效,防雷减灾管理规范。根据《东至县防雷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防雷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加强防雷安全监管。每年组织开展加油站、烟花爆竹仓库等易燃易爆场所的监督检查;对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进行检测指导,消除隐患。气象部门通过与住建、安监部门协作,依法对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年检等方面进行监管。同时购置更新了防雷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确度。
5.常抓不懈,科普宣传深入人心。经常与相关部门、乡镇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画册、设立宣传牌,深入开展气象科普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有效增强了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意识。每年定期举办全县中学生气象科普论文竞赛活动,2016年县气象局被命名为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一是预报预警准确率有待提高;二是气象信息尤其是预警信息传播手段不新,覆盖面不广,“最后一公里”瓶颈有待疏通;三是多部门联动的灾害防御体系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迅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气候状况研究需进一步加强。我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县境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南北跨度大,中南部为高山丘陵,北部为平原、圩区。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等气候灾害频繁,加之山高岭大,小气候明显,短时强降雨极易导致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气象部门对气候突变状况研究还不够深,不能及时、准确预测预报天气情况,使区域性防灾减灾难度加大。
(三)气象事业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气象事业保障、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强,但相对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相对于气象现代化和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深化,投入明显不足。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协调和信息传播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方针,气象部门要主动做好政府的“防御”参谋。县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建立有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等多个部门以及各社会团体和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组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应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处置措施,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的多部门协调联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努力创新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地区——村组的预警信息传播方式,重点加强山区、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山区、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二)建立健全不同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我县地容地貌差异较大,极易发生中小尺度的极端灾害天气,灾害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指导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科学做好灾害防御、灾后恢复,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建议气象局组织专家制定不同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规范,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三)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一是县政府要落实双重财务计划体制,建立稳定增长的财务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投入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要加快资金调度,使在建的国家气象观测站及早建成,保障其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功能的发挥。二是加强对中小尺度气候状况的研究。县气象局要针对我县气候特点,加强科学研究,把科研作为气象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预警的质量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