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东至人大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8日 点击数: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13—14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才带队,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查看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赴香隅、张溪、龙泉、昭潭四乡镇八个美丽乡村实地查看建设情况,并在四镇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县直有关部门、有关乡镇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县住建委、财政局负责同志,有关乡镇领导、人大主席、部分住镇县人大代表、美丽乡村建设点村干部共50余人参加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2012年7月以来,我县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全面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美丽乡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此项工作开展。乡镇党委政府也均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东至县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实施意见》、《东至县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基本建成美丽乡村70个,其中省级中心村31个,市县级中心村39个。今年2月,我县第三批美丽乡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荣获“安徽省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从整体来看,经过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我县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初步形成了“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格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调研组感受更深刻的是,住建委、财政局等主管部门,各乡(镇)、村负责同志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情况清楚、认识到位,办法多、点子高、干劲足,一边建设一边总结一边提升,力求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位要求与东至的实际相结合。有了这样的精神、思路和方法,东至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主体意识不强。部分乡镇、村组对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和工作发动不到位,未贯穿规划、建设和管护的全过程,申报阶段干部积极、热火朝天,建设和管护阶段,群众成了旁观者,剃头挑子一头热。少数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甚至认为是一项政绩工程,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不支持不配合,开口要钱、伸手拿钱,不给钱不谈事。部分农民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保洁意识差,垃圾乱丢、污水乱排,对于周边已改造好的村居环境缺乏维护和珍惜的意识。

(二)建设管护资金压力巨大。美丽乡村建设从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省级建设点项目资金由开始的300万元减少为200万元。从我们调研的美丽乡村建设点看,最少的投入也超过了500万元,多的则达1500万元。缺口部分基本是县、乡、村三级解决。有的乡镇建一个点就补助了近400万元,有一个村还借了高利贷周转。此外,后续管护缺乏长效机制,很多乡镇反映后续管护缺乏资金。调研了解到,每个点的管护资金,多的达每年6万元,少的也在3万元以上,这对村级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包袱。

(三)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支撑。2013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全县美好乡村“一办六组”,统筹协调推进该项工作。但据调研情况来看,协调不畅,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时间紧、点多面广,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县美丽办与县住建委村镇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目前从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且只有3人。乡镇建设员是2011年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充实到各乡镇规划分局和村镇建设事务所。目前在岗建设员老龄化较为严重,有的乡镇村镇建设事务所面临无人办公的窘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三、几点建议

(一)广泛发动,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一是加强宣传,夯实群众基础。要让美丽乡村的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项目申报、规划、建设、管护全环节,让农民知晓方方面面的政策。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宣传作用,提高宣传效果,让群众认识到自己是美丽乡村的最大受益者。要创新宣传手段,通过组织村民理事会成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外出参观,组织村民收看美丽乡村建设纪录片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注重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在美丽乡村中的主体地位,让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在目前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权已下放至乡镇一级的前提下,通过召开项目建设规划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施工建设中积极组织群众义务投工投劳,项目施工全面接受村民监督,施工建设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二)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第一,要突出规划的乡土气息。调研时我们看到,有些点硬化就是水泥、绿化就是冬青,用城镇建设的标准和理念来指导美丽乡村的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的底色是乡村,规划要围绕这一底色做文章,这样的规划才是和谐的、可行的。第二,要强调规划的可持续性。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从另一角度说,现在的投入是在为过去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无序埋单,重点还在于整治。在受土地所有权严重制约的情况下,今后老百姓的建设应该如何规划、如何落实和管理,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否则美丽乡村建设仍将会在恶性循环中转圈。第三,要有产业规划支撑。宜业才有宜居,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终将会沦为“空心村”。第四,要摒弃形式主义。美丽乡村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乡风文明。用一时的高投入所呈现的形式的美丽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契机,让每个老百姓的心灵真正美丽起来。

(三)多方筹资,加快构建管护长效机制。一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来源上,切实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府补、群众集、整合项目资金、发展集体经济产业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资机制。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力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建议改变当前财政资金“一刀切”的投资机制,通过 “以奖代补”等形式,充分调动乡镇、村一级的积极性。二要注重产业支撑。激发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招商引资等工作有机结合,立足镇村实际,选准优势,做出特色,做响乡村旅游,做大集体经济。三要加快构建长效管护机制。要充分发挥群众在管护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划定卫生责任区、对卫生责任区开展检查评比,以及向村民收取环境清理费等形式,提高群众对于后续管护的主体意识和周边环境的爱护意识。

(四)理顺机制,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强化“一办六组”指导服务功能。健全落实定期会商、工作通报、联合督查、部门联审、考核奖惩等制度,形成“部门联动、上下联动、整体发力、合力共建”的格局。二是建议安排专职人员。借鉴兄弟县区的做法,抽调专门人员从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三是加大乡镇城建员招聘力度。建议面向乡镇定向招聘城建员,通过委托大专院校培训和老技干“传帮带”相结合方式,建立一支招得进、留得住、能干事的城建专业人才队伍。四是加强相关培训。对县直部门、乡镇、村分管及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的人员进行培训,强化能力培养,熟悉相关业务,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