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1日 点击数:

研究处理情况的“再监督”,安徽省各级人大持续锻造监督工作链条。

亳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审议专项报告与满意度测评相结合,把审议意见办理与绩效考评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持续推动长江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实现薛家洼地区从“散乱污”到“水清岸绿”的美丽蝶变,再现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提高监督工作质效离不开监督工作手段的创新。为避免执法检查工作走过场,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探索形成了前期暗查、随机抽查、专家协查、问卷调查“四查合一”等工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依法、深入、规范开展执法检查,尽可能全面、真实掌握第一手材料,着力提高执法检查工作质效。

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创新采取《监督意见书》的形式,对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转办交办,“短平快”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有效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滁州市人大常委会创建“年初问安排、年中问进度、年度问结果”的“三问”监督机制,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贯通起来,咬合监督闭环,增强监督刚性。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建立重要审议意见连同具体问题进行清单式交办、相关工委全过程跟踪督办、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等工作机制,让监督工作效果更“实”。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创新类案监督工作,首次聚焦交通事故类案件,组织专家从全市法院2019年以来审结的1808件交通事故类案中随机抽取60件进行评查,通过跟踪问效,推动全市交通事故类案件办理更加规范高效。


    搭建代表联系群众“连心桥”,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安徽省各级人大努力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保障和支持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更好依法履职,真正做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积极搭建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专门推出6项举措,组织全省五级人大代表就近就地为群众办实事。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以强烈的为民情怀走基层、解民忧、纾民困,走访调研10682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0670件,推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12066个,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把代表工作作为常委会的基础性工作,以打造代表履职服务“四站”为抓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机制,推动代表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学习“辅导站”,强化政治引领,以分层培训提升政治素养,以会前集训统一思想行动,以日常实训增强政治自觉。打造多层“联络站”,细化双联工作,线上线下建立多种联络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打造履职“活动站”,深化平台建设,发挥代表小组活动主平台作用,专门开发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网络平台和“履职通”客户端。打造制度“供给站”,围绕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职,着力提供高质量制度供给。

不断完善代表建议办理督办机制,让代表和群众切身感受提建议真管用、办建议不走过场。2020年以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建立完善主任会议成员牵头重点督办、省政府负责人领衔督办、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对口专项督办、代表工作机构全面协调督办的全方位督办机制,初步形成“大督办”格局。2021年,首次实行监委和“两院”负责人领办建议,首次对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及各机构重点督办、“一府一委两院”负责人领办的54件建议,分单位分层级列出6张清单,督促承办单位办细办实、限期对账销号。主任会议成员创新督办方式,带领提出建议的代表,深入基层调研交流、实地督办,进一步推动代表建议“办理高质量”。

打印文章